太原五中新校区招生_山西太原五中2017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来源:模拟试题 发布时间:2020-02-21 点击:

【www.greenkl.com--模拟试题】

本站为你带来山西太原五中2017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请大家多多关注本站为你提供的第一手考试资讯。
太原五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  三  历  史(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其著作《殷墟书契后编》中提到:“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这说明:
A.分封制已经受到根本性破坏     B. 分封制下国家力量过于分散
C.应该选贤任能而非任人唯亲     D.诸侯对天子权力有制约作用
2.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相为官,公为爵。显赫的权力与高贵的地位同时彰显。这从政治 角度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对权力的崇拜和迷恋   B.中国古代对封官晋爵理想生活的向往
C. 中国古代相权的至高无上       D. 中国古代受贵族政治影响深远
3.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中也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这些论述的应用:
A.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B.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C.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       D.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
4. 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性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家族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拉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这表明:
 A.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      B.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宗法制度顽强存续        D.地主土地私有占据主导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A.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C.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6.西汉武帝之前,帝王纪元并无年号,只有年数。武帝时有大臣提出,年号应以具有祥瑞意义的称号命名,不应只有数字,武帝接受了该大臣的建议,相继采用了“建元”“元朔”“元狩”等年号。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重塑皇权的至尊地位        B.强化儒学的独尊地位
C. 宣扬开拓疆土的功业        D.期盼国家的国泰民安
7.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8.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汉赋和唐诗                B.元曲和杂剧
 C.风俗画和文人画            D.话本和小说 
9.雅典卫城西侧的普尼克斯山是雅典公民大会召开的地方,该山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露天剧场上,能看到伯里克利向民众发表演讲时的讲台,以及后面的主席团座位。雅典卫城的设计:
A.方便了公民与城邦事务         B.便于陪审团监督司法审判
C.彰显执政官等人的尊严         D. 是希腊特色建筑典型代表 
10. 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
A.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B.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C.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D.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
11.林则徐曾上奏皇帝,认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A.先进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国人对世界的认识要有渐进的过程
C.英国政府尚未做好发动战争的准备   D.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12. 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B.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
C. 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         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
13.康有为认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能成才。”“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其意图是:
A. 以“中西会通”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B.以“中西会通”宣传西方近代政治思想
C. 彻底否定“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观念  D.完善“中体西用”思想以维护传统体制
14.1927年12月发表的《武装暴动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成全国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所以客观上革命斗争的形势,也就形成各省农民暴动此起彼落,比较散乱而不相呼应的暴动。”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共已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B.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成为中共党内的共识
C.这实际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雏形
D.中共坚持走城市工人暴动的革命道路
15.196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中,认同托拉斯是“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串的集中统一领导,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流弊”的一种好的组织管理形式。这表明我国当时:
  A.试图用经济手段管理工业         B.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C.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彻底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高考历史模拟题  
16.学者武力论道:“由于单一公有制下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或者说计划管理只能是主要的手段),而过 渡时期(包括1978-199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政府的行政性计划管理在经济运行中发 挥了主导作用,因此就造成了如下错觉:似乎计划经济就是政府实施行政性计划管理的那部分经济,将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计划经济混为一谈,将手段与基本制度当作一回事。”我国政府开始纠正这种“错觉”始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展开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D.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的建立
17.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A.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C.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D.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
18.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
C.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19. 《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一文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主要: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的发展     B.说明法国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
C.指出法国大革命的残酷性         D.强调坚持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20.在谈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时,别尔加耶夫说:“在俄国,要求法制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一种空想,它不符合俄罗斯的传统以及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革命思想。在俄国,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运动与国家杜马和立宪党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基础……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也恰恰是那种使人觉得像乌托邦的东西在俄罗斯则最现实。”下列各项表述中,最符合别尔加耶夫这种观点的是:
A.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在俄国拥有牢固的社会基础
B.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传统
C.社会主义是极权主义,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 
D.社会主义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没有牢固的社会基础
21. 《西方文明史读本》载:“启蒙运动思想家质疑了传统对人的所有限制——而且确实挑战了传统本身的正当性。他们拥护普通人的权利、市民的权利、奴隶、犹太人、印第安人和孩子的权利,但是并没有拥护妇女的权利。……在哲学和艺术中,启蒙运动中的男人支持传统的妇女思想:沉默、服从、恭顺、谦逊和贞洁。”材料主要表明启蒙运动:
  A.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B.全盘否定西方传统文化
  C.捍卫所有人的基本权利 D.哲学和艺术成就突出
22.马歇尔在这一拯救工作中所付的努力,中国人会——的确是热诚地——感谢他。美国和世界应该感谢马歇尔所从事的相当重要的服务。这是美国的民主力量、原则、威信,在战后的一项重大事件中,第一次被用来作为建设和完善的模式。据此,当时马歇尔的政治意图是:
A.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步伐 B.制造亲民形象以掩盖美国扩张真相
C.将西欧作为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基地     D.以美国政治体制来实现中国的和平
23.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裔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1992年,他将之扩充为《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指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取得最后胜利。“历史终结论”出台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认同市场经济模式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D.和平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
24. 198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取消了与收入关联的疾病与失业救济,对失业者的救济改为应纳税津贴;同年通过的《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该政策的制定:
A.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B.调整了福利国家运行方式
C.推卸了政府的社会责任              D.增加了雇主的税收负担
25.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方民族,初遇西方文化时,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后,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材料意在强调:
A.回归是东方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的突出
  B.文化离异从根本上促进了东方社会的近代化
  C.回归是东方文化发展的必然,离异是暂时的
  D.文化离异是东方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的基础
 
二、材料解析题:(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8分,共50分)
26.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一:(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
 
 
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2)材料二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4分)
 
 
材料三: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6分)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综上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4分)
  高考历史模拟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1)结合史实分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 高全喜《立宪时刻》
材料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鼓励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就官僚,成绩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功和,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历史》必修一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保守与激变”为主题对辛亥革命进行论述。(8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28.(18分)材料一:1 8世纪-  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表1)。随着业农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表1   18 -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6分)
 
 材料二: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并简析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 8分)
 
 
材料三: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 摘自百度百科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农业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高三10月份月考历史答案:
1—5BDADC  6—10ADCCB  11-15BCBCA  16—20CDDAB   21—25 ADCBC  
26.(20分) (1)内容:明朝: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4分)特征: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2分)
(2)克利斯提尼。(1分)特点:公民监督(自下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原因:美国政府主要由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构成;新闻媒体通过引导公众舆论和动员民众力量,对政府行政施加影响。(4分)不同:前者以监察官员为主体;后者以公民大众为主体。(2分)
(4)加强监督立法,维护法律权威;官员监察和民众监督相结合;健全预防和惩戒机制;重视媒体监督作用;借鉴吸收政治文明成果。(4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27.(1)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4分,回答两点得4分)
(2) 2)分数等级与评分准则
79 论点方面:明确论点“革命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之一,革命的目的是实现自由幸
福”。学生围绕论述主题和视角,提出类似观点的,也可得分(2分)
论据方面:论据充分,至少以下面三个“革命”,从两个层面论证(6分)
农民阶级为了建立人间“天国”,兴起太平天国革命,但太平天国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空想性,施行的依旧是传统制度;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合作,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兴起了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并没有结束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推翻了三座大山,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文化大革命”以“革命”的名义,践踏了民主法制,造成了自由幸福和社会秩序双重缺失。
 总之,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革命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不一,但“自由幸福”是中国人民长期不懈的追求。
论证方面:关联性强;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达流畅(1分)
56 高考历史模拟题  论点方面:隐含论点“革命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之一,革命的目的是实现自由幸福”。(1分)
论据方面:论据较充分,能从以上两个层面展开,至少涉及其中部分要点 (4分)
论证方面:层次较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结合(1分)
34 论点方面:片面论点只谈“革命”,或只谈谈“社会进步”等 (0~1)
论据方面:论据不充分,能从以上一个层面展开,至少涉及其中少数要点(3分)
论证方面:非要点式列举;层次缺少关联性(0分)
12 论点方面:缺少论点(0分)
论据方面:至少涉及一个要点(1~2分)
论证方面:要点式列举;逻辑混乱(0分)
0 论点方面:缺少论点(0分)
论据方面:要点无关或无要点(0分)
论证方面:逻辑混乱、没有论证(0分)
 
28.(1)因素: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圈地法令颁布;农业革命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 ,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工业革命进行。 (6分)
(2)模式:英国:市场经济模式(或自由经济发展模式);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 
原因:小农经济占优势;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加强国防;改变国家工业落后面。(8分 )
(3)特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关系:农业改革和工业化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4分)
高考历史模拟题  

本文来源:http://www.greenkl.com/monishiti/58528.html

上一篇:[2017届毕业生]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太原五中新校区招生|山西太原五中2017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绿色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绿色考试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