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双流中学官网]四川双流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模拟试题 发布时间:2020-01-09 点击:

【www.greenkl.com--模拟试题】

本站小编为你带来四川双流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看下吧~
双流中学高2014级高三9月月考考试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秘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B.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D.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慵倦。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折磨感。
  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秘的渴望被点燃。
  C.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D.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柴克宏,父再用,事吴有功,至德胜军节度使。克宏以父任为郎将,尝为宣州巡检使。初至,城堑皆湮圮不治,吏云自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无敢为守备者。克宏嘻笑曰:“岂有是哉!”大加营缮。后吴越兵至,赖以得全。积迁泗州刺史,罢归为龙武军都虞候。好施予,不事产业,故家常穷空;然性豪举,博弈纵酒,自若也。
  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以故不迁。久之,出为抚州刺史。时淮南交兵,吴越伺间来寇,克宏乃请效死行阵。元宗嘉之,授右卫将军,遣与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同救常州。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克宏言于征古曰:“卒已非素练,得器械坚利,犹可用,奈何所给乃此等?”征古谩骂之,见者皆忿。克宏知征古狂生,不足与较是非,怡然不少动。至润州,征古终不快,白召克宏归,以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之。燕王弘冀独以为克宏可任,卒遣行。
  克宏帅师至常州,征古犹遣使趣其归。克宏曰:“吾计日破寇,尔何为者,必奸人也!”命斩之。使者曰:“受李枢密命来。”克宏曰:“李枢密来,吾亦斩之!”遂斩使者以徇。然后勒兵进,大破吴越兵于常州,斩万级,获其将数十人。自保大来,边事大起,克敌之功,莫先克宏者。拜奉化军节度使。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国人莫不痛惜。谥威烈。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言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及征古诛死,诏暴其罪,亦以折辱克宏为言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B.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C.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D.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节度使”。
  B.“迁”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积”是多次的意思。“积迁”就是多次升迁官职的意思。
  C.“出”在这里是指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一般含有被贬谪的意思。
  D.“谥”指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由朝廷按照他一生的功德或行迹而赐予的用于书写主牌的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柴克宏忠于职守。他在担任宣州巡检使时,大力修缮被破坏的城池,使全城在吴越敌军到来之时得以保全。
  B.柴克宏本性豪放。他在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时,乐善好施而不治理产业,以致家徒四壁,但他喝酒下棋,依然如故。
  C.柴克宏爱国、不怕牺牲。他担任抚州刺史时,淮南正在战乱,他主动请命,赴战场杀敌,朝廷命其与陆孟俊共赴常州。
  D.柴克宏军事才能出众。他在常州大败吴越敌军;在边界战争中所立战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战死疆场后,谥号为“威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精兵悉在江北,克宏所将财羸卒数千,枢密副使李征古给戈甲皆朽钝。(5分)
                                                                                    
②或云初克宏母自表其子可为将,征古抑之。母言苟不胜任,分甘孥戮,元宗始用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落梅    刘克庄①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在诗词中曾有“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问长缨,何时入手,缚住戎主?”等豪壮之句。
8.本诗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颈联、颔联,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9.《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运用“燕然勒石”这一典故巧妙地暗示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⑵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春雨微润、草色迷蒙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⑶ 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要效仿先贤、献身正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丑槐
老城的南头有棵丑槐,它体态臃肿,衣衫沧桑,即使在五月槐香的季节,也只能抽出几条斜枝碎叶。
它是树中的侏儒,标准的畸形儿。
他叫大宝,是个修鞋匠,他的鞋摊摆在丑槐下已很有一些年头了。街上的风景,换过一页又一页,不变的,只有大宝的的鞋摊。看见他时,他多数蓬头低首地趴在一架黑乎油腻的修鞋机上补鞋。修鞋机前放着一只破木箱,木箱上什么都有,都是修鞋的家什。看不见他的腿,腿被木箱遮住了。不过,也看到过他的腿。那是在闲时,他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和旁边修自行车的老马聊天。他的裤子和正常人的裤子没什么区别,区别在于裤管里的内容,那里没有一双有血有肉的腿。一双空空的裤管在风里荡来荡去。
她叫菊花,是这个小城的清洁工。每次走过大宝的摊前,大宝离着老远就笑眯眯地招呼过来了。他的笑容常常刺激着她的神经,让她倍感人生的残酷。一个一生不能用双脚走路的人,却偏偏操持着替人修鞋的活计,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助跑,而自己却寸步难行。
菊花常来他这补鞋,开始是补自己的鞋,后来,自己的鞋没得补了,她就在垃圾筒旁找人家扔了的鞋来补。
老实说,大宝的手艺并不高明,甚至有些粗糙,和他人一样,怎么看都算不上精致。大宝开始补鞋还算认真,后来,生意越做越精了,开始偷工减料,甚至开始用劣质皮。
菊花每次接过针工粗糙,掌皮劣质的鞋子,只是笑笑。大宝粗黑的大脸上依旧堆着虚虚的笑,说着口不对心的话:“大姐,你放心,给你补的绝对是上好的皮。钱嘛,你看着给好了,都是熟人,讲钱生分嘛。”
起初,他要多少,菊花给多少,明知贵了,也不还价,大宝觉得她这生意好做。
渐渐地,大宝有了想法。他想,补一双鞋,我要她4元,她给,如果我跟她要6元,估计她也会给的。我怎这么傻呢,何不要6元?
再来补鞋时,涨价了,一双鞋从4元涨到了6元。说出6元时,大宝斜眼偷看了菊花的脸色,出乎意料的是,菊花只是笑笑,竟掏出了一张皱巴巴的10元人民币说:“不要找零。”转身走了。
“嘿,这女人看穿着不咋的,出手倒挺阔绰的,真是人不可貌相啊!”大宝惊喜之后莫名了好一阵。
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让大宝的脑袋越来越活了。
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慵懒地照着,照得人打瞌睡,头顶的丑槐耷拉着稀疏的脑袋,睡眼朦胧。丑槐下的大宝身着老式中山装,胸系油腻腻的蓝色大围布,正拢着手,眯着眼,朝着大街上呆望。
菊花来了,手里拎着一双垃圾筒旁捡来的童鞋。大宝的眼睛倏地一亮,一张脸,笑成了一朵花。
“大姐来啦!快请坐,请坐。”“大姐稍等呀,一会就好,一会就好。”菊花笑笑,默默地坐在旁边等着。菊花发现大宝的木箱里新进了一些万能胶。而这些万能胶全是假的。
鞋子修好了,菊花接过鞋,依旧递过一张皱巴巴的10元人民币,大宝把钱紧紧攥在手里,也不提找零。
“师傅,卖我两瓶万能胶吧?”菊花说。
“行行行,当然行,大姐要,我给全城最低……”大宝的话还没说完,菊花再次递过一张皱巴破旧的10元人民币,转身走了。
菊花转过一条街道,把那两瓶面浆做的万能胶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筒。
看着菊花远去的背影,大宝狠狠地亲了一口手里的两张人民币,自言道:“人要走运,山也挡不住哩。多亏咱这脑瓜灵!”
旁边修自行车的老马扔过话来:“大宝,知道你的运气哪来的吗?你的运气来源于你那双空空的裤管!知道吗?这女人以前的男人也是修鞋的,后来出了车祸,双腿截肢了,再后来,男人得病死了。她就靠着清扫街道挣点生活费。
大宝的笑容凝固了,凝固在那棵粗糙、干裂、灰黑的丑槐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大宝是位其貌不扬的修鞋匠,自己寸步难行却用双手为他人助跑,对待顾客很热情,经常笑眯眯地招呼顾客,菊花因此总照顾他的生意。
  B.作者借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没有精湛手艺、安分的本心却有着偷工减料的精明与售假欺诈的得意的人物形象。
  C.菊花开始是补自己的鞋,后来就在垃圾筒旁找人家扔了的鞋来补。因为是老顾客,大宝给菊花全城最低价,菊花也出手大方,不在乎找零。
  D.菊花竭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帮助大宝完成精神救赎。这正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不仅是批判丑陋的人性,更重要的是褒扬精神救赎的人性。
  E.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作者对人物直接表明态度,以“大宝的笑容凝固了”作为结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文中对丑槐进行了三次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菊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有人建议把小说的题目“丑槐”改为“大宝”,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

①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须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②艺术的助人论、成教化,不是如演说家那样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它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更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③可染先生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神是那样的天然合拍,那样的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中不期而遇,那是最融洽、自然的流露。宛若语言的表达,与表达的意义,都有相关的音调,这就是艺术家所独有的风格。或沉雄博大、或清新俊逸,或伟岸巍峨,或潇疏苍润,悲壮的、奇险的、清凄的……只要是与崇高相连,他们都是美的,虽情态万殊,而其艺术已如自然——大宗师一样“来吾导夫先路”,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家,都应该,也必然如此。
④可染先生生活于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他当然有关心祖国和民族命运的、服务于时代的直接的一面,如抗日烽烟中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爱国良知。然而可染先生也同样有着纯心灵、表达一己情怀的一面,这时的可染先生的画,是心灵与广宇的邂逅,当审美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时候,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清明而纯净的、不染凡尘的境界,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是何等难得。
⑤可染先生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在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一种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地浩然长叹的襟怀,这不是每一个苦学者所可达致的。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毁掉自己艺术的聪明人,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⑥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朋友请其作画,可染初起笔,忽然一阵敲门声,远客来归,主人越过天井开门寒暄,回到画室时,可染却已画毕,主人大为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说完这段故事后,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次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的刻骨铭心,竟至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显得那样的庄肃和神往。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生之中总会不期而至地遇到这样突兀的心灵感悟,仅这一次,足以改变艺术家一生的道路。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⑦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的下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三十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五十岁后一扫而空,石破天惊,创旷古无双之结体用笔,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娇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格不入,只觉铮铮其骨、磔磔其态,近之则畏,远之则敬。
⑧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的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守干城,“钝者勉为”。可染先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的灵魂,打进去,致勇也;打出来,夺魂也,这其中数十年苦心孤诣,念兹在兹,朝斯夕斯,方才有了又一次的伟大。诚如可染先生题赐予我的“七十二难,玄奘西天取经不畏七十二难”。我们一代代都抱着跣足苦行的宏愿,在艺术征途上踽踽而前,“困”者,“难”也,是深觉万难之下的渺小与决绝。
⑨泰戈尔有言:“当一个人大为谦卑的时候,就是他接近伟大的时候。”这话用来形容恩师可染先生是多么的贴切啊!可染先生通过自己不朽的笔墨饱含对祖国江山的爱恋,感动了全世界,更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和那些食西方剩菜残羹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不同,可染先生所开启的是宏门正学,而不是旁门左道。
(选自范曾《魂魄犹在江山图》,有删改)
【相关链接】李可染,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可染先生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擅山水、重写生,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在中国画艺术的革新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李可染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师造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对中国画的革新探索中,他先后10次到祖国各地写生,实践着他“到生活中去、到祖国壮丽山河中去”的创作信条。所到之处,他必观察探索自然景物风雨阴晴朝夕变幻之奇,完成了数百幅山水写生画稿。以此为标志,他的山水画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笔墨意境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徐沛君《李可染的艺术人生》)
 (1)下列对《魂魄犹在江山图》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可染先生生活的时代,整体的绘画艺术陷入了躁动、迷惘、混乱、轻浮和功利的泥沼,这更凸显了可染先生及其艺术追求的意义。
  B.虽然绘画教化意图不如演说带有直接的目的性,但它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养作用,从内在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C.可染先生凭着深邃的智慧,敏锐地看到先天禀赋的不可靠,因为那些仅凭天赋红极一时的人物,其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
  D.作者认为“在艺术征途上,许多人常是踽踽而前”,因而,可染先生正是安于这份孤独,才成就了在山水画上的造诣。
  E.“食西方剩菜残羹”批评的是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严重滞后的所学到的仅仅是西方绘画中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
(2)范曾说“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请文本简要说明其“艺术理念”的具体内容。(6分)
                                                                                       
(3)作者写李可染先生在朋友家作画和感动于老友信上的字迹这两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泰戈尔说“当一个人大为谦卑的时候,就是他接近伟大的时候”,请结合原文及别的艺术家事迹对这句话的含义做具体分析。(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强调不能携带手机进教室,但是依然有不少同学对此__________。究其原因,他们不是没有听见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而是没能抵抗住网络和游戏的诱惑。
  ②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医生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工作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__________。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
  ③看着自然保护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___________,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
  A.置若罔闻    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     B.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    置若罔闻
  C.置若罔闻    习焉不察   熟视无睹     D.熟视无睹    置若罔闻    习焉不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庙堂得意于屈原之才,苏东坡沦为供奉之臣,纳兰性德沉醉在甜蜜的爱情里,那中国诗歌将黯然失色。
  B.阅读乡土散文《一个人的村庄》真是一种奇妙的享受,我仿佛坐在作者面前,向他娓娓道来。他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C.“排队推动日”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公平有序、高效和谐的公共秩序建设,使市民的公共生活秩序得到了显著改善。
  D.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工程将加大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保护、开发与利用,从而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15.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 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电视台身负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 ①  ,而应该传播社会正能量。现在的许多电视节目,尤其是综艺节目粗制滥造,不仅缺少原创性,而且   ②   。比如,有的明星毫不掩饰对金钱的崇拜,有的明星频频利用桃色新闻吸引人的眼球,还有的明星不顾伦理道德在节目上乱认“干爹”“干妈”。因此,许多家长认为 ③   ,还不如让孩子看动画片。
 
17.右图为中国农业银行的标志,请分点指出该标志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逻辑清楚。(6分)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鲤鱼们都想跃过龙门变为龙。可是龙门太高,只能望而兴叹。于是祈求佛祖降低龙门高度。佛祖被感动,降低了高度,每条鲤鱼都顺利跃过,实现了梦想。但它们很快发现自己没有了做龙的感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双流中学高2014级高三9月月考考试参考答案
1. A(“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错,据原文看“可及,可逾越,但并不容易”。)
2.C(“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说法过于绝对,第5段最后“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3.A(“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错,应该是当事人的心态、视角。)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时元宗自谓唐后规取中原复旧业群臣多为大言以迎合主意克宏独未尝一语及军旅人亦不以为知兵”,首先将句子带回原文,结合文意理解大意,按照句意可知,这句话是说当时元宗自认为是唐的后人,想要谋划攻取中原,恢复旧业,群臣大多说大话,来迎合皇上的意思,只有柴克宏一个人从不提及军队打仗的事,别人也不认为他了解军事;然后寻找断句的标志,本句可以抓人名、官职、地名等专有名词,比如“元宗”“中原”“克宏”,同时也可以抓其他名词,比如“唐后”“旧业”“群臣”“主意”“军旅”“人”等。
 5.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D项,“由朝廷……赐予”错。一般文人学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生给予的谥号称为“私谥”,谥号不一定都是朝廷赐予的。。
6.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战死疆场后”有误;文章最后一段说“复上疏请援寿春,行至泰兴,发疡,数日卒”,可见柴克宏并不是战死疆场,而是死在路途之上。
7.①精锐的部队都在长江以北,柴克宏所率领的只有数千名资质低劣(疲弱)的士兵,枢密副使李征古供给的兵器、铠甲都是朽坏不锋利的。(关键词 “将”“羸卒数千”定语后置;“羸”;“朽钝”各1分,大意1分)
②有人说,当初柴克宏的母亲自己表彰称她的儿子可以担任大将,李征古压制柴克宏。柴克宏的母亲说柴克宏如果不能胜任,愿意没为奴婢或加刑戮,元宗才任用他。(关键词“孥”;“戮”“分甘”“始”各1分,大意1分)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将”,率领;“羸”,羸弱,疲弱;“朽钝”,朽坏不锋利;“羸卒数千”定语后置,应为“数千羸卒”。第二句中,“孥”,通“奴”,以为奴婢;“戮”,施加刑戮;“分甘”,愿意,甘愿;“始”,才;“焉”,代词,他。
【参考译文】
  柴克宏的父亲柴再用,侍奉吴主有功劳,官至德胜军节度使。柴克宏因为父亲的庇荫担任郎将,曾经担任宣州巡检使一职。他刚到那里时,城墙倒塌,护城河淤塞,当地官吏说,自从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继叛乱,就没有敢(在这里)担任守备的人了。柴克宏嘻嘻地笑着说:“难道有这样的事情吗!”“柴克宏于是大力修缮。后来吴越敌军到来,全城依赖这得以保全。(柴克宏)多次升迁后担任泗州刺史,后辞官回乡担任龙武军都虞候。他喜好施舍,不 治理产业,因此家里常常穷到一无所有;然而他本性豪放,下棋喝酒,依然如故。
  当时元宗自认为是唐的后人,想要谋划攻取中原,恢复旧业,群臣大多说大话,来迎合皇上的意思,只有柴克宏一个人从不提及军队打仗的事,别人也不认为他了解军事,因此没有变动职位。一段时间后,他出京担任抚州刺史。当时淮南正陷入战乱,吴越敌军窥探时机来侵略,柴克宏于是请求效命沙场。元宗嘉奖他,授予他右卫将军一职,派遣他和右卫将军、袁州刺史陆孟俊一同解救常州。精锐的部队都在长江以北,柴克宏所率领的只有数千名疲弱的士兵,枢密副使李征古供给的兵器、铠甲都是朽坏不锋利的。柴克宏对李征古说:“士卒已经不是训练有素的了,如果得到坚固而锐利的兵器尚且可以用,为什么你所给的都是这样的东西?”李征古对他侮辱谩骂,见到的人都很愤怒。柴克宏知道李征古是狂妄之人,不值得和他争辩是非,安适自在,不为所动。柴克宏到了润州,李征古到底不高兴,上报皇上召回柴克宏,让神武卫统军朱匡业代替他。只有燕王弘冀认为柴克宏可以被任用,最终派遣他去常州。
柴克宏派遣军队到达常州,李征古仍然派遣使者催促他回去。柴克宏说:“我不久就能攻破敌军,你是在做什么,一定是奸人!”命令斩杀使者。使者说:“我是接受李枢密的命令来的。”柴克宏说:“李枢密来了,我也要杀了他!”于是斩杀了使者来示众。然后率领军队进发,在常州大败吴越军队,斩杀万人,俘获数十名将领。自保大元年以来,边界战争大兴,打败敌人的功劳没有超过柴克宏的。朝廷授予他奉化军节度使一职。他又上奏章请求援助寿春,走到泰兴时,伤口溃烂,几天后就去世了,国人没有不心痛惋惜的。谥号是“威烈”。有人说,当初柴克宏的母亲自己上表章称她的儿子可以担任大将,李征古压制柴克宏。柴克宏的母亲说柴克宏如果不能胜任,愿意没为奴婢或加刑戮,元宗才任用他。等到李征古被诛杀,朝廷下诏书揭露其罪行,也把他羞辱柴克宏的言论作为诈伪之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1)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和寂寞凄凉:“零落成泥”“乱点莓苔”。(2)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香如故”“久犹香”。(3)实际上都是托物言志,都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格,更是赞颂了那些虽遭迁谪放逐、仕途坎坷但仍坚守志节的人。(写对一个点,2分;两个点,4分;三点,5分)
9.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2分),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强烈的感慨和不满。(4分)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比较阅读,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比较的点,应属于炼句。这两首诗歌都属于咏物诗(词),故手法上都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都是借梅花来赞颂高洁守志之人。“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这两句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
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本诗前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
【诗词赏析】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 呜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
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⑵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⑶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答B得3分,答D得2分,答A得1分。(A菊花是因为有善心、同情他才照顾他的生意;C“给菊花全城最低价,菊花也出手大方,不在乎找零”与文意不符;E情节并不曲折,作者也并没有对人物直接表明态度)
(2)①第一次描写:开篇直接点题,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暗示人物性格;(2分)②第二次描写:采用拟人的手法, 写出秋日午后的慵懒,丑槐的稀疏之态,衬托大宝的无聊;(2分)③第三次描写:突出丑槐的丑陋特点,以物喻人的手法勾画出大宝的丑陋嘴脸,蕴含作者对答大宝的批判态度。(2分)
(3)①勤劳坚强:丈夫出车祸双腿截肢,之后病死,菊花靠做小城的清洁工挣生活费;(2分)②富有同情心:修鞋匠大宝的笑容让她倍感人生的残酷,菊花经常拿鞋来补,照顾贫弱;(2分)③善良大度:菊花看到大宝针工粗糙、偷工减料、贪财好利也只是笑笑,有护人尊严的苦心。(2分)
(4)观点一:以“丑槐”为题更合适。(1分)①“丑槐”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用槐树之丑来比喻人的心灵丑陋;(3分)②小说情节的发生与丑槐密切相关,丑槐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丑槐下是故事发生的地点;(2分)③以“丑槐”为题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增强阅读兴趣。(2分)
观点二:以“大宝”为题更合适。(1分)①大宝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以“大宝”为题,可以使批判目的更明确,更利于突出批判心灵丑陋这个主题。(3分)
(2分)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大宝是贯穿小说的人物,以“大宝”为题可以起到线索的作用;(2分)③大宝是小说塑造的关键人物,以“大宝”为题突出人物形象,更直接明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答案】B得3分,A 得2分,D得1分;答C、E不得分)
解析:D. “安于这份孤独”欠妥,C.“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概括分析过于绝对,且文中并没有“难登大雅之堂”之意。E.“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分析错误。“食西方剩菜残羹”指的是只学到了西方艺术的表面技巧,没有领会其灵魂。
(2)【答案】①艺术创作中,必须把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服务于时代与用纯洁的心灵表达一己情怀融而为一。②艺术创作中,完全依靠天赋是危险而且短视的行为,必须刻苦勤奋、坚持不懈。 ③应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反对市侩艺术,力求创新。④强调“师造化”,多次到祖国各地写生,实践其“到生活中去”创作信条。(任答3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①从年轻时的“颇自喜”到后来的“警然有悟”“感动”,前后对比,具体展现了可染先生的成长过程。②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可染先生对创作的严谨、笔法的凝重的追求,对自然、朴拙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理想的崇尚。③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承接上文,形象地表现可染的“不世之才”;另一方面开启下文,引出“敏而好学”的内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其他可酌情给分)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4)【参考答案】结合原文分析:①天资方面。可染先生生而知之,但先生并不自恃禀赋,以智慧明达在艺术上有骄人的成就。②学习方面。可染先生能够博采众长,敏学好悟,苦练创新,以“学而知之”取得颇高艺术造诣。③追求方面。在推动画史弘扬文化的责任面前,可染先生深知己力之渺小,正是这种“困而知之”让他迸发强烈的责任感,在弘扬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的道路上迎来了又一次伟大。别的艺术家事迹:东晋大书法家王曦之,本就天资聪颖,犹以勤学苦练,达到“入木三分”的境界,成为万世留芳的“书圣”。
【评分标准】每点2分,此题难点在于谦卑的理解,结合全文,既有谦虚自知,又有卑微渺小,然后要梳理文中结构层次,品质本性、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结合题干进行作答。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答案C.(解析: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有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14.答案C.(解析:A前后结构混乱,应改为“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B逻辑混乱、主客关系颠倒,应改为“作者仿佛坐在我的面前,向我娓娓道来”;D“加大”缺宾语,应在“开发与利用”加上“的力度”)
15.答案B.(解析:首先确定③应该作为首句,可以衔接“狗勇敢而又聪明”,是作为“勇敢而又聪明”的例子。而⑤不能首句的原因是⑤句对全文来说,话题转换太唐突。因此排除C和D,“这种天赋”明显是指狗的听觉与嗅觉,并且“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天赋”应该还有下文,所以④不能做结语,进而排除A。)
【思路分析】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如本题也可以这样思考:③⑥照应前文“忠义、勇敢”,⑤②照应前文“聪明”;注意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④中的“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指代的就是前文③⑥⑤②的内容;①照应后文“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做到话题一致、中心一致、色调一致,使句序合理,衔接与呼应自然;注意用排除法。
16.(1)不应该传播负面内容
   (2)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3)与其让孩子们观看综艺节目
(言之有理即可,答对1处得1分,答对2处得3分,答对3处得5分)
17. 中国农业银行标志图外圆内方,酷似古代圆形方孔钱,钱币代表着银行(2分)。标志的中心由麦穗构成,麦穗的中部为“田”字,寓意农业,构成农业银行的名称要素(2分)。标志外圆内方,象征着资金流动的循环和银行经营规范化,推动农村发展(2分)。④麦穗芒刺指向上方,使外圆开口,给人以突破感,象征中国农业银行事业不断开拓前进(2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若有其他合理分析,酌情给分)
六、写作(60分)
18.【试题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作文,鲤鱼跳龙门是一则家喻户晓的成语,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在鲤鱼们的祈求之下,佛祖降低了龙门的高度,鲤鱼们虽圆梦了,但没有了做龙的感觉。追因分析,做龙的感觉就是真实的成功感,为什么鲤鱼们没有了成就感,从客观上看,是佛祖降低龙门,换句话说是降低了成功难度和标准,从主观上分析,是鲤鱼自身不肯努力拼搏、全力奋进、勇敢挑战。从“鲤鱼”方面看,有以下角度:鲤鱼“祈求佛祖降低龙门高度”,说明鲤鱼想投机取巧,渴求走捷径,可以谈“高远理想”与“自身努力”的关系。鲤鱼最终“没有了做龙的感觉”,说明当目标的门槛降低了,成功也就贬值了。可以谈“高远目标”与“切实拼搏”的关系,“真正成功”与“汗水付出”的关联,“精彩过程”与“精彩结果”的关系。从“佛祖”方面看,在鲤鱼们祈求下,“被感动,降低了高度”,佛祖这一做法看似人文,实际上违背了选拔人才的原则,可以谈人才选拔方面的“人情”与“规则”关系。
【立意】
从“鲤鱼”角度看:①鲤鱼“向佛祖祈求”,有如下表述:成功无捷径(做事不可一蹴而就,或“欲速则不达”);实现理想需自身努力。②鲤鱼终“无做龙的感觉”,有如下表述:没有高标准的梦想价值低下;拼搏成就精彩,凭借切实努力实现梦想更有成就感(梦想因汗水而美丽),追求卓越(坚持高标准)才能真正成为龙(取得真正的成功);理想的实现应追求实质。③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看,有如下表述:夯实过程方可收获丰硕成果。
从“佛祖”的角度看:不能因个人情感而改变评价标准,不能随意降低评价标准,选拔人才要坚守尺度。
从“龙门”的角度看:降低了高度的龙门价值低下,真正的成功之门(人才选拔)不可能降低标准。
对材料理解的几个注意点:①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如仅谈“逆境、磨难造就人才”,原则上只能是四类卷;若兼谈“拼搏奋斗”能适度上浮。②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 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尽管立意不准确,但语言功夫尚可,此类作文原则就会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如“目标适合自己才最好”。
范文
维护龙门的尊严
几十年前,教育事业不像如今这般蓬勃发展,只有佼佼者可以叩开大学之门。于是,人们形象地把高考比作跳龙门。一旦成功,便可“扶摇直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成为全村甚至全乡关注的焦点、羡慕的对象。然而,如今非但大学生不足为奇,就是学历更高的人,也有可能在求职路上举步维艰。于是,便有了“被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被生存的压力抹平棱角,曾经引以为豪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被丢弃在脑海尽头”的蚁族的尴尬与悲剧。究其原因,大学门槛的不断降低难辞其咎。
曾经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选拔出了出类拔萃的人才,而如今,这种宁缺毋滥的原则被不断地弱化,而众多“粗制滥造”的大学也在为大学生价值的不断降低推波助澜。这么说,并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妄图颠覆人们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利这一不刊之论,也不是自不量力地要给所有的大学生贴上一个名不副实的标签。这正如鲤鱼跳龙门一样,每条鱼都可以竭尽所能地尝试,夜以继日地训练,这便是公平。超凡脱俗者跃过龙门,腾云驾雾,浩荡而去;芸芸众生则笑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平凡而幸福地度过自己身为鲤鱼的一生,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这便是公平。可怕的是,那些本没有能力成为龙,乃至心术不正者也在万众瞩目的龙的行列中鱼目混珠,乃至兴风作浪。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或许可以说,龙门之所以令众多鲤鱼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正是因为它没有让所有的鱼 “尽出之”,而是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选拔标准,让无法成龙的鱼心服口服,而让那些幸运儿更觉苦尽甘来的幸福和价值。
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大学生的数量,而在于是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于是否因材施教,各安其职。所以,请维护高考这一龙门的尊严,既不要让它成了有才者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与幻梦,也不要让它成了人人得而过之,不屑一顾的破门槛。惟有如此,高考方显其“高”,龙门方显其神。
【简评】本文力陈大学门槛降低的社会现状,并指出其弊病,结合“真正的龙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选 拔标准”倡议维护高考这一“龙门”的尊严。观点独特,不落窠臼,语言精当。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本文来源:http://www.greenkl.com/monishiti/57358.html

上一篇:四川双流中学官网_四川双流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松滋一中附近租房信息]湖北松滋一中2017届高三9月第一次考数学文科试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绿色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绿色考试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