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亊考试网]湖北枣阳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模拟试题 发布时间:2019-12-24 点击:

【www.greenkl.com--模拟试题】

本站为你带来考后第一手资讯及试题答案,以下为湖北枣阳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枣阳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8月月考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虽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其外,孔子于人物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理当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算是敲定此事。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氏,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
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制,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
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自称“吾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格局太小。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子。
(摘编自郭小琲《<春秋>有大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予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
B.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的编纂和撰写,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致为后世留下一桩谜案。
C.《史记》非常明确地主张《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
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
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
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
B.作者从“好古”与“不只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C.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
D.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巡抚李侃荐于朝。阿鲁出寇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皆有功。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十二年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玺请“复画疆域,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番人必听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从之。
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使其将牙兰守之。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罕慎势穷无援。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十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罕慎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事闻,奖劳,赉金币。已,罕东入寇,玺御却之,请兴师以讨。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责谕。明年,北寇杀哨卒,玺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
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廷臣多称之。在边二十余年,为番人所惮。弘治元年卒。赐祭葬,赠恤有加。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鲁出延绥     寇:侵犯
B.界外驻牧       听:任凭
C.帝称善,之     从:听从
D.玺御之         却:后退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B.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C.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D.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
B.为消除可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
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
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朝廷给予王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
(2)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8.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9.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蜀道难》中以鸟兽侧面写出山势高险的句子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才能优秀却遭人嫉妒和谣言中伤的句子是:                ,                  。
(3)《望岳》中抒发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句子是:                ,                 。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
小分队在向“满盖①荒原”进发。副指导员、“摩尔人”王志刚和我同坐在一辆车上。副指导员是我们全团知识青年扎根边疆的光荣榜样。“摩尔人”曾在宿舍里公开承认他爱副指导员,这使我很嫉妒,因为我也暗暗地爱着她。
我们的拖拉机像远迁的鄂伦春部落,在茫茫的草原上奔驶了整整两天两夜。当我们打开地图,一致确信拖拉机履带已经碾在积雪覆盖的“鬼沼”的冰面上时,正是荒原庄严而肃穆的黎明时分。    
呵!“鬼沼”!它并非像传说中那么恐怖,也许因为它处在冬眠状态,雪被罩住了它那狰狞的真实面目吧。我们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世界最大的湖泊被冰结在眼前,“满盖荒原”——它平坦得令我们这批垦荒者难以置信,直铺到遥远的地平线。
 “魔王!你在哪里?你出来!”我们的一个伙伴大声呼喊。
传说中的“魔王”没有出现。
“摩尔人”王志刚突然朝不远处一指:“你们看!”——一根从正中间劈开的圆木桩钉进土地,倾斜地立在那里。
我们都好奇地走了过去。副指导员拂掉木桩上的雪,我们看到了一块木碑,累累斧痕粗糙砍平的劈面上,刀刻的字迹被风雨所侵蚀,只能依稀认出“死于此……”三个歪扭的字。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当时都和我一样,倒吸了一口冷气。
“那里,还有一个!”我的妹妹又发现了同样的不祥之物,她第一个朝拖拉机退去。
副指导员低声说:“我们走吧,别搅扰他们安息了。”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北大荒感到最艰苦的是什么? ”
我的回答是:“垦荒。”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北大荒感到最自豪的是什么? ”
我的回答还是:“垦荒。”
为了寻找有水源有林子的理想地点,我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满盖荒原”。我们发现了一条在地图上没有标出来的小河,它是“满盖荒原”上唯一洁净的水源,被我们命名为“流浪者”。我们发现它之前,它像流浪汉在荒原上不知徘徊了多少岁月,现在我们在它身边扎下了帐篷。
当冰雪消融的时候,当“流浪者”唱起了《拉兹之歌》②的时候,我们闪亮的犁头劈进了"满盖荒原"的胸膛。若非垦荒者,谁能体会拖拉机翻起第一垄处女地时那种喜悦?这荒原上有那么多的狼,光天化日之下,它们三五成群,大模大样地尾随在我们的拖拉机后面,捕食被犁头翻出的肥大的土拨鼠。夜晚,它们就在我们的帐篷四周嗥叫。创业的艰苦,使垦荒队的每一个小伙子都变成了圣徒。副指导员跟我的妹妹,和我们同住在一顶帐篷里。一块毯子分隔开了她们的狭小天地,毯子后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巴黎圣母院”。
一天深夜,我从睡梦中偶然醒了一次,却没有听到拖拉机翻地的轰响。我一下子跳起,来不及多想,只穿着短裤,就闯进了“巴黎圣母院”,将副指导员从被窝里捅了起来。
“你,你要干什么?!”
“拖拉机不响了!‘摩尔人’在翻地!”
“啊!”副指导员顺手就操起了步枪。
拖拉机不响,意味着“摩尔人”出了事。所有的人都惊醒了!正当大家要奔出帐篷,“摩尔人”从外面钻了进来。马灯光下,我们见他身上背着一只狼,两手拽着狼的两只前爪,头顶住狼脖子;那只狼朝天张大着嘴,两只后腿抓在他的腰胯上。
“摩尔人”大声说:“快动手!它还活着!”
我们各自操家伙,棍棒齐下,将那只狼在他背上打死了,好大的一只白毛老苍狼!
“摩尔人”一下子坐在地铺上,喘息了半天,才说:“拴大犁的钢丝绳断了,我回来换钢丝绳,这东西跟上了我,出其不意地将两只前爪搭在我肩上……”他的脸上、手上尽是血痕,棉衣被撕成碎片。他拧着眉头脱下棉衣,里面的绒衣和皮肉被狼的后爪抓得稀烂!
副指导员命令我的妹妹:“快,拿医药箱来!”
这时,我们才发现,她仅穿着衬衣衬裤,光着一双腿。她也意识到了什么,在我们的目光下一时显得不知所措。随即,她镇定了下来,从容地说:“都瞪着我干什么?没你们的事了,全睡觉去!”
大家都一个个顺从地钻进了被窝,我没有。我将马灯举在“摩尔人”头顶。
副指导员第一次那么柔情地看了我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立刻从妹妹手中接过医药箱,替“摩尔人”小心翼翼地包扎伤处……    
(有删改)
【注】①满盖,鄂伦春语,魔王的意思。②《拉兹之歌》是印度电影《流浪者》里面的歌曲。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描写了副指导员、“摩尔人”、我及妹妹等一群人在屯垦“满盖荒原”中的壮烈行动,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同心合力、目标一致的垦荒集体。
B.小说通过人与兽的搏斗等情节,讴歌了垦荒队员在险恶艰难的环境中展现出的英雄主义光辉,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特定时代的狂热精神。
C.“我”是垦荒队的重要成员,又是故事的叙述者,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便于从垦荒队员的角度进行抒情议论。
D.垦荒队在“鬼沼”发现木碑,依稀认出“死于此”三个字,他们意识到已有垦荒者牺牲于此。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决心继承前辈的遗志,誓将垦荒事业进行到底。
E.作者用“流浪者”唱起了《拉兹之歌》来描写“满盖荒原”冰雪消融、小河流淌的情形,颇具抒情性,寄托着远离家乡的垦荒队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副指导员第一次那么柔情地看了我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立刻从妹妹手中接过医药箱,替‘摩尔人’小心翼翼地包扎伤处……”此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
     答:                                                     
(3)本文写“巴黎圣母院”的有关情节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4)标题“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包含着怎样的意蕴?试作探究(8分)
     答: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聂华苓,漂泊与归属
肖 莹
90年前,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因为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1929年桂系失势后,聂华苓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爱呆在家里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会溜进门房听听差们讲那些直系、奉系、皖系的军阀,以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人的故事。
聂华苓11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刚考入湖北省立一女中的聂华苓和同学们一起“排山倒海”地参加抗日活动。
1949年,聂华苓拖着母亲和弟弟妹妹,冒着台风到达台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她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以本名写散文和小说,并受到雷震的赏识,成为编委会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
那时的台湾文坛,反共八股盛行,聂华苓却偏偏关注政治框架以外的纯文学作品。在她的主持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柏杨的小说、余光中的诗,一篇一篇在《自由中国》发表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命运的捉弄却并未消停——1960年,言论开放的《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聂华苓的家门外一直有特务徘徊,接着是母亲去世,她和王正路的婚姻也陷入“无救”状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生命的曙光出现了。这道光,便是安格尔。这个著名的美国诗人,曾被约翰逊总统聘任为美国首任国家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并任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顾问。
1964年,聂华苓接受安格尔的邀请,从台湾来到爱荷华。3年后,国际写作计划诞生。1971年,他们结婚,把家安在爱荷华河边的小山上,取名红楼。聂华苓的流浪至此才真正结束,而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成了她后半生的生活重心。
一次泛舟爱荷华河的时候,安格尔提起退休的打算,聂华苓突然建议:“你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你这个想法有点疯狂!”安格尔说。“你试试吧!”面对聂华苓的坚持,两人又聊了许久,安格尔最终承认:“倒是个有趣的想法。”
就这样,从1967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二三十位外国优秀作家受邀来到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时间起初是半个学年,后来出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考虑,调整为3个月,人数渐渐变少,但越来越精。在爱荷华,作家们可以完全自主地写作、讨论、参观、旅行。”至于每位作家几千美元的经费,最初由她和安格尔自筹,后来得到一些基金会、学术机构甚至美国国务院的资助。
1988年,聂华苓和安格尔退休。1991年,他们获得波兰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国际文化奖。那年3月,他们兴冲冲地准备去领奖,可安格尔倒在了芝加哥机场,再没有回来。
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但仍会将到访的中国作家请到红楼喝茶,或到外面共进晚餐,与他们聊文学、中国,还有人生百态。“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这个距离,让我对人对事都更客观,这在邀请作家时很有必要。但作家的生活不需要这种距离。作家就应该近距离地感受生活,然后将这种感受写入作品。”聂华苓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很难将某个时代的作家与另一个时代的作家相比较,但成长的土壤对作品有很大影响,“大陆作品有本土气息,有它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其中;台湾的文学是内向的,属于岛屿文学;香港是中西都有,所以我说真正好的中文作品多半出自本土,它有深厚的根在那里。”
聂华苓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大陆,在台湾长出了挺拔的枝干,最终将生命的枝叶散开在爱荷华。她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安格尔的墓碑上。那块黑亮的大理石碑的背面,刻着安格尔的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童年时的聂华苓,因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只好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那时,她常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和各路军阀。
B.到达台北后,聂华苓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因为她是唯一的女性成员,受到雷震的赏识,开启全新的生活。
C.《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后,聂华苓受安格尔之邀来到爱荷华。两人结婚后,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便成了她的生活重心。
D.国际写作计划邀请的都是各国优秀的作家,这些作家可以在这里完全自主地写作,但因经费问题,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困扰而几近停止。
E.聂华苓对创作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她从作家所处的时代、作家成长的土壤等角度思考问题,认为真正好的中文作品还是大都出自本土。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聂华苓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贡献。(6分)
    答:                                                     
(3)请谈谈你对“漂泊与归属”这一标题的含意的理解。(6分)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答:                                                     
(4)文章结尾处安格尔墓碑上写了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对此,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II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食品甚至有害食品登堂入室,真正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B.春节期间,滨州市十几位知名书法家走进社区为群众写春联送祝福,他们现场舞文弄墨,书写了近百副对联赠送给居民。
C.《美人鱼》公映12天,就收获了24.68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美人鱼》的总票房超过30亿指日可待
D.在2016年新学期教代会上,教师代表结合学校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新的一年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期间,将举办一系列开幕式暨创新论坛、科学讲坛、科学讨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B.专业信息披露是消除公众对问题疫苗恐慌最好的“疫苗”,这一“针”只有及时打,才能避免这种滚雪球式的传播将更多人带入更大程度的恐慌中。
C.据调查,目前最适宜生育的人群介于70后父母及80后年轻父母,他们又是受中国计划生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代。
D.数据是未来创新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而阿里在本质上是一家扩大数据价值的公司,相信阿里在数据和技术上的投入会有巨大回报。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手机的发明者无疑是伟大的,他改变了人们通讯的最基本的方式,      ,      ,      。      ,       ,     ,骚扰信息、流量黑洞、恶意软件、隐私威胁甚至病毒,都会让你苦恼至极。
①很多人甚至把智能手机比作一个迷你型电脑
②当智能手机带给你无限乐趣与便捷的同时
③在移动的状态下依然可以让人们实现通讯自由
④在此基础上的智能手机又让这个世界多了些变幻莫测的色彩
⑤它的隐患黑洞会被无限放大
⑥然而造物者总是逃不出辩证法的“魔咒”
A.③⑥⑤②④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②⑤①④③⑥
D.③④①⑥②⑤
 
二、语言表达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
上下五千年,能立足于书坛的无一不是其个性风格独树一帜使然。盛唐“王书”一统天下,被视为正宗,但     。这一说法,说明其影响之广、特点之巨,但也说明出现之初人们对其评价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狂草书派终于确立了其在书法史上应有的地位,一度褒贬兼有的“张颠、素狂”之说不但没有了贬义,反而成为        的评语。
17.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

 
三、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明华要参加马拉松比赛。大比赛前夜,明华家人发生了一场争论。
明华妈妈:明天早点去,站在前排,不能输在起跑线。
明华爸爸:起跑晚点没关系。马拉松比赛考验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毅力。
明华奶奶:不要想输赢。好好跑,能享受跑步的过程就行呢!
听到家人的争论,明华想到了自己的生涯规划,不禁陷入了沉思。
读了以上材料,你更认可哪一种态度?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参考答案
 
1.B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辨析的能力。B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而非左丘明。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B项,该选项源自第四段,从文本和选项的比较来看,选项偷换概念。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C项,因果错误。作者在表述孔子不是史家时是从《春秋》的角度分析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孔子著《春秋》有争议,二是《春秋》是史纲,孔子没有因《春秋》称史家,值得深思。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或者“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C项,该选项出现表因果的词语“所以”,考生应重点分析前后因果关系当不当。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错误,作者列举“不只是好古”等内容,说明把孔子称为史家是格局太小,不是体现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本题的B项主要针对文本的最后一段,文末说“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格局太小”,这才是列举材料的目的。
 
4.D
5.B
6.C
7.(1)(界石)因年岁久了被埋没废弃,诸番常常擅自进入中原,而中原的无赖之徒又暗中与之来往,成为边患。(2)王玺派遣间谍去离间牙兰。牙兰没有听信间谍的话,间谍带着自己抓捕的九十余人回来,将所探虚实全部上报。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应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D项,“玺御却之”中的“却”如解释为“后退”,就变成王玺抵御后退,这在语意上讲不通,“却”动作发出的对象是“之”,故应为使动用法,翻译成“使……后退,击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意;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比如本题的D项是考查动词的使动用法,应重点关注动作的发出者是主语还是宾语。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成化十七年,王玺任代理都督同知。当时王玺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担任参将,王玺唯恐难以调度管束,请求解除兵权,因此才有以上的任命”。然后抓专有名词“都督同知”“玺”“都督佥事”“总兵官”“鲁鉴”“都督同知”“参将”。通过对句子的主谓关系,官名等做判断,正确的断句是“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错,文章第三段说“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可见应该是王玺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问题所在。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应将句子放回文中,结合前后语境理解其大意,再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进行对译。第一句中,“湮废”,被埋没废弃,动词本身表被动;“阑入”,擅自进入;“交通”,古今异义词,暗中勾结。第二句中,“间”,离间;“羁掠”,抓捕;“具悉”,全部上报。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玺是太原左卫指挥同知。成化初年。他被提升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守卫黄河七墅。巡抚李侃向朝廷推荐他。阿鲁出侵犯延绥,王玺奉命充任游击将军赶去支援。与敌寇战于孤山堡,击败了敌寇。敌寇再次入侵,王玺与之战于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都有功劳。他被任命为都指挥同知。充任副总兵,镇守宁夏。成化九年,王玺凭借将帅之才与周玉一同被举荐。成化十二年,他被提升为代理都督佥事,充任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从庄浪到肃州南山,是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的居住地。洪武年间,立石划界。相约砍樵放牧不能越过疆界。界石因年岁久了被埋没废弃,诸番常常擅自进入中原,而中原的无赖之徒又暗中与之来往,成为边患。王玺(向朝廷)请求道:“重新划定疆界,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因为界石已废弃,担心官军欺凌诸部,现在重新立石,任凭他们在界外驻留放牧,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这样,番人必然听从命令,便可悄悄消除他日之忧患。”皇上觉得有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成化十七年,王玺任代理都督同知。当时王玺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担任参将,王玺唯恐难以调度管束,请求解除兵权,因此才有以上的任命。
当初,哈密被吐鲁番侵扰,吐鲁番命其将牙兰驻守。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挨近赤斤、罕东,双方多次互相攻击,罕慎势穷力尽,孤立无援。朝廷商议后命令王玺在苦峪筑城,另设哈密卫来驻守。王玺派遣间谍去离间牙兰。牙兰没有听信间谍的话,间谍带着自己抓捕的九十余人回来,将所探虚实全部上报。成化十七年,王玺召集赤斤、罕东的将士,用牛肉、酒食犒劳他们,命他们协助罕慎。罕慎聚集两边的守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于是收复其地,仍命罕慎驻守。朝廷听到捷报,给予(王玺)褒奖慰劳,并赏赐金币。不久,罕东人入侵,王玺抵御并击退了他们,向朝廷请求兴师征讨他们。皇上顾念罕东人时常协助罕慎,只派遣使臣对他们予以责备。第二年,北寇杀死哨兵,王玺率领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在狼心山、黑河以西攻击他们,多有斩获。
成化二十年,王玺改而镇守大同。他有收复哈密之功,却没升官,于是向朝廷诉说,才被正式授官都督同知。
王玺熟悉韬略,深谙文辞,勇敢而有谋略。朝廷大臣大都赞许他。王玺在边疆二十多年,番人十分害怕他。弘治元年,王玺去世。皇上赐其祭葬,赐予王玺家属厚重的财物,并对他们加以抚恤。
 
8.①白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实写了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叶被吹干的情景,虚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②王诗运用了对比,先写荷花曾经花开十里、飘香十里的盛景,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的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
9.①白诗后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将“无人解爱”与自己“更绕衰丛一匝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之惑:为什么别人不爱凋零的荷花?从而抒发了自己对萧条景色的喜爱之情。②王诗最后两句由写景引向写人,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却送秋声到客衣”写出了诗人在秋风中的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解析】
8.
试题分析:题干中说“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要求简析,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景物的形象。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白诗,通过“露凋花花不残”、“无人解爱萧条境”可以让人想象;王诗,“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对象,二是角度,比如本题,“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学生要回答的是两首诗中“残荷”的不同形象;2.是根据题干要求,到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再进行答题,比如本题,应该到两首诗歌中,分别找到写“荷”“残”的语句,再分析其特点。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可根据对整体诗句的感知,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白诗,可抓住“无人解爱”“绕”“看”,从对比手法的角度来突出自己对萧条景象的喜爱之情。王诗中,“却送秋声到客衣”由对残荷的凋零凄惨联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凉,从而将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对过去美好的怀念之情表现出来。前几句对残荷的描写主要起着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就要求结合分析“两首诗歌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故相同的方面可以略去不提,立足不同点作答即可。
10.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应注意“猿猱”“嫉”“蛾眉”“谣诼”“淫”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1.(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
【解题思路】B项,“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特定时代的狂热精神”于文无据。D项,“他们意识到已有垦荒者牺牲于此。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决心继承前辈的遗志,誓将垦荒事业进行到底”分析不当,“死于此”的人未必是垦荒者;目睹木碑,他们“倒吸了一口冷气”,从这里也看不出他们“誓将垦荒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E项,“寄托着远离家乡的垦荒队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析不当,应是抒发即将开垦的喜悦之情。
(2)“我”第一个察觉正在翻地的“摩尔人”遇到危险,并不顾一切告知副指导员,且留下来为他举灯,(3分)副指导员对“我”的做法表示赞许,肯定了“我”对战友的关切和深情。(3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联系前后情节综合考虑。要明确“我”和“摩尔人”的关系,同是垦荒队员,又都喜欢副指导员。“我”第一个察觉正在翻地的“摩尔人”遇到危险,并不顾一切告知副指导员,且留下来为他举灯,副指导员柔情地看“我”一眼是对“我”的行为的肯定和赞许。
(3)①男女共寝一室,说明无法安排足够是宿舍,突出条件简陋,生活艰苦;②青年男女共寝一室,中间仅以毯子相隔,突出他们心灵世界的圣洁;③写“我”夜闯“巴黎圣母院”,汇报战友遇险,突出“我”对战友的关心。④使主旨更为丰富,文学性更强。(每点2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一是没有足够的宿舍,突出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二是青年男女共寝一室,中间仅以毯子相隔,突出垦荒队员心灵世界的圣洁;三是“我”夜闯“巴黎圣母院”,汇报“摩尔人”遇险,突出“我”对战友的关心。
(4)“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一标题,既揭示了自然环境非同一般,又表达了垦荒者的豪情;(2分)①人们很少踏上这片土地,它是荒原,还没有被开垦;②环境险恶,人美还没有揭开它的面纱,无法真正了解它;③人称“鬼沼”,有关于“恶魔”的传说,大家叫它“满盖荒原”;(以上答出2点给3分)④有一群英勇的垦荒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犁地播种,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创造奇迹。(3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从自然环境和垦荒者两个角度展开阐述。从自然环境角度来说,可从土地未被开垦、人们不识它的真面目、有神奇的传说邓方面展开论述;从垦荒者角度来说,可以从英勇的垦荒者到人迹罕至、极端险恶的土地上开荒种地,创造神奇等角度分析。
12.(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题思路】A项,“各路军阀”不是听父母讲的,而是听门房那些听差们讲的。B项“因为是唯一的女性成员”强加因果。D项“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停止了”错误,文中只说“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并没有说“活动停止”。
(2)①抗战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②在《自由中国》任编辑时,跳出政治框架,关注纯文学作品并主持发表出来,使之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③与安格尔在一起时,成立国际写作计划。(每点2分,共6分)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概况聂华苓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贡献,作答时,可以根据文章写作的顺序,对其各个时期的活动进行筛选,并概况该活动的重要作用。由此即可组织答案。
(3)漂泊与归属,不仅仅是就经历而言的,还包括整个精神世界。聂华苓的心是根植于大陆的,可是,因为战争和历史原因,她的童年在租界里度过,1949年又背井离乡到了台湾。后来她到了爱荷华,与安格尔一起成立国际性的写作计划,虽然结束了漂流,但她的心仍然没有一种归属感。“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清楚地表明她的心是属于大陆的,但她的创作却漂泊于大陆之外。(6分,意思对即可)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理解标题中“漂泊与归属”的含意。分析时,需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结合聂华苓的经历,体会其在生活与创作方面的“漂泊与归属”。根据文章内容,她在租界、台湾、爱荷华的经历是“漂泊”的,而她清楚自己的心扎根于大陆。围绕这些角度思考即可。
(4)“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是安格尔和聂华苓对自己一生的评价,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凡的,每一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可是,如果能够将有限的生命能量充分开发出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光,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聂华苓以大陆为根,汲取了能量与营养,在台湾和爱荷华长出了茂盛的枝叶,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8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时,需要对“移山”和“发光”这两个词进行思考。“移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发光”则是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结合聂华苓的事迹,从有限的生命可以“发光”这一角度,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得出具有思辨性的观点即可。
13.C
【解析】
试题分析:A.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B.舞文弄墨,旧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后泛指玩弄文字技巧。褒贬失当。D.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不是广泛议论的意思。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此题考核成语,AD对象错配,B褒贬误用。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语序不当,将“一系列”移到“等”之后。C项成分残缺,缺少“介于”的宾语,在“80后年轻父母”后面补上“之间”。D项搭配不当,“数据”与“生产”主宾不搭配,在“生产”后补上“资料”。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C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成分残缺,缺少“介于”的宾语,在“80后年轻父母”后面补上“之间”。D项搭配不当,“数据”与“生产”主宾不搭配,在“生产”后补上“资料”。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A项语序不当,将“一系列”移到“等”之后。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5.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横线前后的语句和所给六句话表述的内容。材料主要讲了手机的问题,并主要介绍了智能手机的相关内容。答题时首先可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按照语句内容的关联性,将六句话分为两组,①③④讲手机的作用,②⑤⑥则是手机带来的危害。其次可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看哪一组在前,哪一组在后,横线前讲的是手机的益处,所以①③④在前;横线后讲的是手机的危害,所以②⑤⑥在后。最后可根据语句中的代词、关联词等进行组内排序。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大致有两种题型:一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二是“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本题采用的是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这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16.“张颠、素狂”一说也出现了;略带贬义;狂草至上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个空白处有领起下文的作用,下文说的是狂草书法的发展及社会地位,再结合下文“一度褒贬兼有的‘张颠、素狂’之说”,据此可判断出此处应填“‘张颠、素狂’一说出现了”之类的内容;第二处空白,上文有“但也说明出现之初……”再结合下文“一度褒贬兼有”,可推断出,此处应填“略带贬义”一类的内容;第三处空白,结合上文“狂草书派终于确立了其在书法史上应有的地位”“不但没有了贬义,反而成为”,可推断出,此处应填“狂草至上”一类的内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17.内容:画面上,一位年龄大的男子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鸡毛掸子正欲打向拦腰抱着的另一位手拿鸡毛掸子的男子,嘴上说着“爸爸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儿子!”而一位小孩正趴在沙发的扶手上。
寓意:正人先正己。/不能以身作则,说的和做的自相矛盾,起不到训诫的作用。/讽刺那种说话和行为自相矛盾的人。(其他的寓意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先审清题干“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说明其寓意”,然后明确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描述画面时,要客观、全面,如图中有三个男子,年龄最大的坐在沙发上,手里举着鸡毛掸子正要打手里拿着鸡毛掸子的男子,注意文字,是这个男子说的“爸爸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儿子!”旁边沙发的扶手上趴着一个小孩。写寓意时,可以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看出他的言行矛盾,不一致,因此他的儿子也像他一样,正准备打小孩子,结合实际生活,可以得出:正人先正己;不能以身作则,说的和做的自相矛盾,起不到训诫的作用;讽刺那种说话和行为自相矛盾的人。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1.审题(1)审清题干要求,特别注意是要“描述画面”还是“介绍画面”之类的区别。(2)审漫画:①审标题,仔细审读漫画的题目,认真分析思考题目的含义;②审主体画面,准确把握漫画的主题;③审题注和画注,题注和画注往往是对漫画的特别提示,这也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漫画的主题思想。在审题结束后不要急于解答,要认真分析思考漫画反映的问题有什么典型性,有哪些实际意义等,至少应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从观察漫画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来看,漫画直接说明了什么问题,直接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二是在欣赏之余闭上眼睛想一想,漫画间接说明了什么,即在作品内容的背后反映的问题或原因是什么。在解题时,还要将漫画这一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2.答题(1)拟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暗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2)说画面。描述画面,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描述时要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准确表述。描述时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的图文信息添枝加叶,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另外,如是说明画面,语言要客观;如是描述画面内容,语言可以形象些。(3)挖寓意。要仔细品味画中的文字或解说,还要注意漫画夸张的细节,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需要联系与漫画相类似的人或事。如本题要注意图中的文字,叙述时要注意字数要求。
18.
毅力造就辉煌人生
生活犹如大海,唯独有毅力的人,才会到达辉煌的彼岸。
面对穷困,我们分享快乐;面对艰难,我们分享自信;面对成功,我们分享喜悦。从荆棘中走过的我们回头观望,才明白成功的辉煌是用毅力来获得的。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圣’美誉流芳百世。他的傲人成绩和优美字体,与他的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凭着坚强的毅力练就‘入木三分’的字体。而这份造诣的成就,就是是日积月累,矢志坚持的结果。如果他在艺术之路的拼搏中,如同常人一样望而却步,怎么会有此辉煌?他的顽强毅力使他登上了世界书法的巅峰。
无论是文学领域还是其他领域,毅力同样是成就辉煌的领舵者,他也成就了无数的梦想。
在富有挑战的马拉松比赛中艾哈.瓦里并没有成功,但他却拥有了最高的荣誉。他在夜幕降临的那一刻诠释了毅力的真谛,他辉煌的举动伴着夕阳一同留在了人们的心底‘我的祖国让我来比赛,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真正的表现了奥运的主旨,他凭借毅力回报祖国——坦桑尼亚,同时也展现了运动员的伟大。当历史的长河奔向远方时人们不会记得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却永远忘不了这个坚持的背影。
并不是取得成绩就拥有荣誉,并不是到达目的就拥有喜悦,而是那个凭着恒心走过的路才拥有精彩的人生。
多少名著被世人流传,但《国榷》的诞生却隐藏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曲折。谈迁在白发横生之时,仍日夜不停的纂写这部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小偷偷走了他以前的心血,却偷不走他的傲气与顽强。如果谈迁就此罢休,这部重要的史书就不会出现;如果谈迁失去信心,这个奇迹也不会传扬,这个历史的见证也将不负存在。正是他的毅力才为后人了解前人奠定了基础。
崇拜勇敢,坚韧与信心,就会具备成才的条件,毅力点燃了生命的斗志,不必在乎最终的结果,最辉煌的人生是那个拼搏的过程。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题,接地气,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应扣住“生涯规划”,结合作文材料,任选一种态度,突出“更认可”,体现自己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不能认可二种,也不能对三种态度泛泛而谈,更不能认可三种态度。立意一: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立意二:赢得人生不是凭爆发力,而是凭耐力、毅力。立意三:人生的意义不在结果的输赢,而在过程的享受。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作文指导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
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
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二、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目的
“传统型”与“任务驱动型”议论文写作的主要矫正点对照表
顺序 比较点 主要矫正点 矫正方向
1 说理
要求 空泛议论
(从材料理出话题或观点后,脱离材料纯议话题)就事论事、议不离事
(就事论事,呈现思维的深化——紧扣事件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
2 说理
范围 面面俱到(广泛议论)
(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深议透)专论一点
(集中精力论透一点)
3 说理
态度 简单粗糙,轻易否定
(简单论证、粗糙表态、封闭的自圆其说)文明交流
(入情入理不偏激、深入的理由阐述、开放的文明交流)
 
重在培养以下两方面的说理:
说理方向:紧扣任务驱动对象,不停留在简单粗糙的表态,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挖掘潜藏于事的因果得失,寻找改良社会的良药。
说理原则:倾诉自己,聆听他人;深入分析,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
“阐释型”(标题与话题)作文是考生根据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主题范围,确定写作的中心,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和背景材料(素材库),论证主题,形成“材料—— 阐释—— 话题”的闭合体系,具有“封闭性”的弊端;“材料型”作文虽突破了束缚和限制,但立意角度过多过泛便于套作和宿构。
解决办法——有意在多角度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
效果——避免了“阐释型作文”的“封闭性”与“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性”,增强了“防套性”,同时增加了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思辨考查。
因此, “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运而生。
三、应对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识别特点:
材料面上——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双给”:
“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对立性、真实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
“给驱动任务”——①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不能离开此要求,离开则属离题。②明确给定写作内容及写作角度。
(三)“任务驱动” 内涵解读:
1.体式驱动(对文体、格式的规定。如2015年全国卷要求写成书信体的任务指令)
2.内容驱动(以小见大,问题的对立性,内容的指向性,情感的导向性,论说的思辨性,策略的操作性。如15年甲卷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乙卷中的“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思考、权衡与选择”就是一个任务指令。材料往往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权衡”作出自己的“选择”,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方案。)
3.对象驱动(细节上“个案分析”原则决定论述说理要有指向性,一是避免“空泛议论”,即架空分析,从材料理出一个话题或观点后,脱离材料纯议话题;二是避免面面俱到,即“广泛议论”。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清理透,原因:缺少对象意识,解决办法:“专论一点”。)
4.思维驱动(“思辨性”与“探究性”:在真实情境下引发真实交流,往往以小见大,即从琐碎中烛照社会问题,由简单粗糙的认知到认知的深化。由问题的强争议性、复杂性决定应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或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符合高考作文对于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察要求,高考作文不仅考察写作水平,同时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更增强了对“思考、权衡、选择”等“思辨”能力的考查,呼应“探究性”——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期待。)
小结: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
任务驱动内涵:
1.体式驱动(写成议论文
2.内容驱动(写作内容的规定: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3.对象驱动
(1)“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一任务驱动决定了不能离开事件,必须是“就事论事”,或“融理于事”—— 不能“空泛”议论,即不能架空所给材料过度泛化说理;
(2)“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一任务驱动决定了论述说理目标的指向性,要有说理的对象意识,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广泛”议论)
4.思维驱动——争议的焦点(核心事件)讨论。
围绕核心事件或争议焦点,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
概念厘定与概念区分——深入论证的法宝之二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本文来源:http://www.greenkl.com/monishiti/57028.html

上一篇:[桂林十八中学官网]广西桂林第十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葫芦岛六高中|辽宁葫芦岛六校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初英语试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绿色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绿色考试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