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一中学区房]黑龙江大庆一中2017届高三上期第三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模拟试题 发布时间:2020-03-29 点击:

【www.greenkl.com--模拟试题】

本站为广大考生免费带来各种考前考后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备战高考,黑龙江大庆一中2017届高三上期第三阶段测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
    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这个诗境,是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
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D.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有大的作为。
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
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D.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就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盈的诗歌。
B.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即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
D.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D.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E.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5.小说标题有哪些意蕴?请简要概括。(4分)

6.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5分)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在刘显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                                                                                
【相关链接】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方面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与陈并称“二老”的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8.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9.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5分)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祐,字天祐,广州人。幼好学能文。弘治中袭世职为广州右卫指挥使。年十九,从总督潘蕃征南海寇,先登有功。正德二年,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备德庆、泷水。瑶、僮负险者闻其威信,稍稍遁去。总督林廷选引为中军,事无大小咨焉。守备惠、潮,捣盗魁刘文安、李通宝穴,平之。迁广西右参将,分守柳、庆。总督陈金讨府江贼,命祐进沈沙口,大破之。增俸一等,擢副总兵,镇守广西。寻进署都督佥事。古田诸瑶、僮乱。祐言:“先年征讨,率倚两江土兵,赏不酬劳。今调多失期,乞定议优赉。”从之。督都指挥沈希仪等讨临桂、灌阳诸瑶,斩首五百余级,玺书奖劳。又连破古田贼,俘斩四千七百,进署都督同知。已,复讨平肇庆诸蛮。增俸一等,荫子,世百户。嘉靖改元,母丧,哀毁骨立。寻以疾乞休,还卫。初,上思州土目黄镠作乱,祐购其党黄廷宝缚献之。总督张嵿恶祐不白己,至劾祐怀奸避难,逮系德庆狱。数上书讼冤,释令闲住。卢苏、王受乱田州。总督姚镆召至军中,待以宾礼,多所裨赞。后王守仁代镆,询抚剿之宜,祐曰:“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守仁纳之,苏、受果效顺。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又剿广东会宁剧贼丘区长等,斩首一千二百,勒铭大隆山。十一年,杨春贼赵林花陷高州,总督陶谐檄祐讨。深入,多所斩获。忽中危疾卒,军中为哀恸。祐身长八尺,智识绝人。驭军有节制,与下同甘苦,不营私产。性好书,每载以自随,军暇即延儒生讲论。尝过乌蛮滩,谒马伏波祠,太息曰:“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题诗而去。后田州人立祠横山祀之。
(选自《宋史·张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B.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C.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D.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袭世职,“袭”指帝位、爵位、领地等世代承袭,“世职”指世代承袭的职位。
B.瑶、僮,主要生活在两广和云南、贵州、湖南等省的少数民族,僮族即壮族。
C.勒铭,意思是镌刻铭文,即在金属、石头等坚固东西上镌刻记录功绩的文字。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表示尊重之情的两类食物,后指祭祀用的各种礼器。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张祐喜好读书,终身学习。张祐少年时期就特别喜好读书,并擅长写文章,后来在军旅生活中也不忘读书,每每用车装着书跟随行军,闲暇时间就请儒生们谈论书中内容。
B.张祐熟悉蛮夷,谋略得当。张祐对蛮夷的有关事情比较熟悉,总督林廷选、王守仁等人都向他咨询过剿灭或安抚蛮夷的事情,张祐的谋略十分符合当时形势,效果很好。
C.张祐骁勇善战,战功显著。张祐在守备惠、潮时平定了贼寇刘文安、李通宝,在总督陈金讨府江贼时攻陷沈沙口,督都指挥沈希仪等讨临桂、灌阳诸瑶时连破古田贼寇。
D.张祐治军有方,甚得人心。张祐智谋才识超过常人,与部下同甘共苦,不谋求私人财产;拜谒马伏波祠题诗后,当地百姓也建祠祭祀他;得重病去世后,军中为之哀恸。
13.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先年征讨,率倚两江土兵,赏不酬劳。今调多失期,乞定议优赉。(5分)
 
 
②祐购其党黄廷宝缚献之。总督张嵿恶祐不白己,至劾祐怀奸避难。(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
(2)在《师说》中韩愈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无论对方年长年少,只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向他学习的句子是:“       ,       ?”
(3)《蜀遭难》中“       ,       ”两句,写出了长期以来秦蜀不通往来的现状,极言出行之难。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②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
③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倍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④如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犯了错,他们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这种犯而不校的态度,必将为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⑤这种典型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长此以往,势必愈演愈烈,尾大不掉。
⑥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的军演,展示出新时期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马革裹尸,也要捍卫主权。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由国际奥委会首次选拔了10名难民运动员组成代表团参加里约奥运会,以此向所有难民传递“希望”的信息。
B.不拘泥于一格一态,以表达创新提升新闻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就一定可以让新闻作品成为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
C.日前,我市提出“延续历史文化血脉.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为目标,号召全市人民为创建一个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城市而努力。
D.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吃饱”向“吃健康”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①  因为它的自然高度,②  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③  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④  是语焉不详的传说,⑤  相互矛盾的故事,⑥  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A 是 也 最后 或者 或者 仅 B 不仅 更 但 不管 还是 都 C 既 又 / 无论 或是 只 D 不是 就是 然而 不是 也不是 而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有明确规定,   ①   。斯坦福大学教室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应有尽有,然而很多学科的教学完全不用电脑,   ②   ,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学生记笔记。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坚守传统?这是由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像数学这种课程,如果老师只是展示事先准备好的PPT,学生就没有机会领悟推导的过程,再加上自己不动手抄写,上课内容成了过眼烟云。  ③   ,结果根本无法掌握好这些学科。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将画线句子改成整句。(6分)
  选择文学,我也就选择了与文学家一同散步,在那里,我会去探寻余秋雨那敦煌的奥秘,三毛会与我一同在撒哈拉聆听那骆驼的哭泣,旧上海旗袍的韵味会在张爱玲那里体味得到。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表彰其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1)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青蒿素历经艰辛,此前尝试的中药有200多种,提取方法加起来380多种。
 (2)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她经常以身试药,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
 (3)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屠呦呦身上体现着非常多可贵的精神,你认为哪方面对于成长、成功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大庆一中高三年级上学第三阶段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1.C(偷换概念。将原文的“理性的智慧”换为“智性”。“理性的智慧”本质是“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
2.D(以偏概全。“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应该同时具备感性、智性与神行。)
3.D(推断无据。“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的表述文章中没有体现。)
4. (5分)A 3分,D 2分,B 1分。【解析】(B.“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有夸大之嫌;C“表现出科长的尴尬与歉疚”错误;E:“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不是比喻。)
5. (3分)①指歌词里的蒲公英在诉说和歌唱;②像蒲公英一样不起眼的民工子女们的歌唱;③民工子女们在以自己的歌声发出诉求。 (每点1分)
6. (6分)同意。①从情节上看,小说结尾孩子们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圆合。 ②从人物(表现技巧)来看,不受重视的孩子唱出“真好听的”歌声,(不知情的孩子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③从主题上看,孩子们越不知情地认真练习,越突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                     (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不同意。可从小说的结局太过残酷,缺少积极的正能量等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7、B (A项原文为“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史学界”应为“岭南史学界”;C项并没有心理描写。D项原文为“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而选项“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记录”,表述不当)
8、①引用了同时代的王力及刘节儿子等人对刘节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引用传主自己的言论、介绍他的著作,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③叙写传主不同时期的真实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9、:①坚持信仰,保持独立的人格。“文革”期间,刘节遭受了非人待遇,他以平常心、宽恕心对待;艰难岁月中,以顽强的毅力,矢志不移,坚守人格和学问的纯净。②安贫乐道,保持乐观心态。离乱岁月里,他背井离乡,勉强度日,却能保持乐观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③治学严谨,不被传说迷惑,钻研,求真。他主张治学要求真、自信,也用一生践行著这一主张,对于学术,认真考据,不为政治风浪左右。(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
10.A 【解析】注意分析四个选项中不同停顿点的正误。比如“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从“命祐部分”中的动词“命”“部分”分析,“众”后要停顿;从动词“宁”分析,“事”前要停顿。据此可排除 B、D 两项。再如“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从动词“设” “镇”分析,“之”后要停顿;从动词“请”和“命”分析,“祐”后要停顿;从动词“可”分析,“报”前要停顿等。据此可排除C 项。
11.D 【解析】“表示尊重之情的两类食物”错误,“俎豆”指祭祀、宴飨时用来盛祭品的两种礼器。
12.D 【解析】“拜谒马伏波祠题诗后,当地百姓也建祠祭祀他”错误,原文有“后田州人立祠横山祀之。”,意思是张祐死后田州人在横山建立祠堂祭祀他。
13.(1)以前征讨,大都依靠两江土兵,赏赐不够酬谢功劳。如今调兵多错过期限,请求商议确定重赏。【解析】5 分,“率”“失期”“优赉”各1 分,译出大意2 分。
(2)张祐收买他的同党黄廷宝把他捆绑了进献给朝廷。总督张嵿怨恨张祐没有告诉他,以致弹劾张祐心怀奸诈逃避困难。
【解析】“购”“白”“怀奸”各1 分,译出大意2 分。
【参考译文】
  张祐,字天祐,广州人。年幼时喜好学习,擅长作文。弘治年间,承袭先世职位任广州右卫指挥使。十九岁时,随从总督潘蕃征讨南海寇贼,率先攻入有功。正德二年,升任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守卫德庆、泷水。瑶族、僮族中负隅顽抗的听说他的威名,渐渐逃走。总督林廷选把他调入指挥部,事无大小都向他咨询。守卫惠州、潮州,捣毁盗贼首领刘文安、李通宝的老巢,平定了他们。升任为广西右参将,分担防卫柳州、庆州。总督陈金讨伐府江贼寇,命令张祐进攻沈沙口,大败他们。增加俸禄一等,升任为副总兵,镇守广西。不久晋升为代理都督佥事。古田各部的瑶族、僮族犯上作乱。张祐进言说:“以前征讨,都依靠两江土兵,赏赐不够酬谢功劳。如今调兵多错过期限,请求商议确定重赏。”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督都指挥沈希仪等讨伐临桂、灌阳各地瑶族人,斩杀五百多人,(皇帝)下诏书嘉奖慰劳。又连续攻破古田贼寇,俘获斩首四千七百人,晋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后来,又讨伐平定肇庆各蛮夷。增加俸禄一等,荫袭其子,世袭食邑一百户。嘉靖元年,张祐的母亲去世,他悲伤过度形貌消瘦。不久因病请求退休,回到卫所。当初,上思州土人头目黄镠犯上作乱,张祐收买他的同党黄廷宝把他捆绑了进献给朝廷。总督张嵿怨恨张祐没有告诉他,以致弹劾张祐心怀奸诈逃避困难,将他逮捕投入德庆的监狱。张祐多次上书诉冤,被释放后接到命令闲居。卢苏、王受扰乱田州。总督姚镆把张祐召到军中,以宾客的礼节招待他,多受他的辅助。后来,王守仁代替姚镆,询问安抚清剿蛮夷的办法,张祐说:“用夷人治理夷人,可以不用兵拿下。”王守仁采用了他的意见,卢苏、王受果然听从命令。于是命令张祐安排两个人的部队。事情平息后,王守仁进言说:“田州刚刚平反,应该设置一位副总兵镇守,请任命张祐吧。”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张祐攻破封川贼寇盘古子,又清剿了广东会宁的大盗丘区长等,斩杀一千二百人,在大隆山刻石记功。嘉靖十一年,杨春的贼寇赵林花攻陷高州,总督陶谐发檄书召张祐讨伐。深入贼人的境内,多有斩杀擒获。后来张祐忽然得重病去世,军中为之哀恸。张祐身高八尺,智谋才识超过常人,治军有节制,能与部下同甘共苦,不谋求个人财产。生性好读书,经常用车装着书跟随自己,军中有闲暇就请儒生讲谈议论。曾经路过乌蛮滩,拜谒马伏波祠堂,长叹着说:“去世后不和他们一起享受祭祀,不是大丈夫。”题诗离开。后来田州人在横山建立祠堂祭祀他。
14.ABC(A项2分,B项2分,C项3分。)(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B项对比分析不严密。C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归,一个魂不返 )
15.⑴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分)⑵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
在这首诗里,诗人对崇徽公主不仅是怜其远嫁,哀其不幸,而且从政治上指明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这就使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
诗从对比开始。诗人的眼前出现了当年崇徽公主远嫁时的凄凉清景。“啁啾”是形容鸟的细碎鸣叫声,白居易《燕》诗:“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作者在这里倾注了自己对她的怜惜同情。“青家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在感情上更进一层,同时,诗人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而用了一个“魂”字,则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同时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形象,她满眼含着哀怨的泪水在“翠崖遗迹”之间飘荡。青草年年绿,此恨绵绵无绝期。接下来作者奇峰突起,发出议论:“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诗人发自肺腑地提问: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此联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文公语录》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对于这样的盛誉,它当之无愧。末联,作者笔锋一转,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时间上,则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期,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而边境却军备废弛,受到东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断侵扰。尽管欧阳修等少数大臣主张选将练兵,巩固边防,可是宋朝还是苟且偷安,忍辱求和。诗人为国家蒙受的耻辱而感到羞愧、愤慨,但又对此无能为力。在这痛苦的心情中,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这样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
16.(1)不宜妄自菲薄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17.(3分)D(改弦更张: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登高自卑:指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尾大不掉: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沙场。)
18.(3分)D   (A成分残缺,可以将“由”去掉;B搭配不当,“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可改为“焕发人们精神、丰富人们精神世界”。C句式杂糅,应为“提出……目标”或“以…为目标”)
19. B
20. 【答案】①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   ②仍然坚持传统的教授方式
③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会很浅
(根据前面的“但”可知,第一空应该是与前面“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相反的,所以应该填“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根据后面“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要坚守传统”可以推断第二空的内容。根据前面的介绍及后面“结果根本无法掌握这些学科”可知,第三空主要写采用前面的那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印象不深。)
21【答案】我会让余秋雨带我去探寻那敦煌的奥秘,我会让三毛带我去聆听撒哈拉那骆驼的哭泣,我会让张爱玲带我去体味旧上海旗袍的韵味。
22作文:
材料的关键词语分别是:“历经艰辛”、“以身试药”、“荣誉与责任”。
所以材料中的三种“精神”是:艰苦努力;不顾个人健康,自我牺牲,献身科学;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注意:(1)审题“更”,说明只能选择一种精神。(2)第一则材料写作重点不是“坚持不懈”。(3)第三则材料要关注荣誉与责任两个方面。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本文来源:http://www.greenkl.com/monishiti/60209.html

上一篇:四川生物巴蜀之家_四川巴蜀黄金大联考2017届高三12月联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滁州中学官网|安徽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第一学期半月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绿色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绿色考试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