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一中官网】北京顺义一中2017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模拟试题 发布时间:2020-03-27 点击:

【www.greenkl.com--模拟试题】

本站为你带来北京顺义一中2017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以下为详细内容一起来看下吧~
一.本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 “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颦蹙(cù) 阴谋诡计 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
B.蛮横(héng) 屠戮百姓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擅行(shàn) 惶恐无计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D.鞭笞(chì) 鹤唳鸡群 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2.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C.《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D.《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3.“材料一”说曹操是“圆的人物”,请结合“材料一”,解释何谓“圆的人物”。(4分)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子”行列。
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化。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要。
B.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C.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果。
D.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关。
5.“材料二”第三段中,“同样的方式”不包括下列哪一项(2分)
A发动系列宫廷政变
B.一步步削弱皇权势力
C.权臣威逼皇帝下台
D.尊奉前朝皇帝为正统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材料三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
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嫡长子继承制来自宗法制。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子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但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因为所谓“华夷之辨”,常常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只要继承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就是正统。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遵循礼教,在中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
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三国演义》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所谓“闰运”,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毛宗岗说蜀汉是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可是,刘备是否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毛宗岗认为:曹魏是“窃国之贼”,而且曹魏没有统一中国;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是一丘之貉,“亦不得为正统”。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偏安”,“愈不得以正统归之”。他甚至认为,“炀帝无道而唐代之,蹈魏、晋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至于宋朝,“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可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乱。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朝。
(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
6.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夷:华夏与蛮夷。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华夏族是文明中心,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
B.帝室之胄:胄,从由从月,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帝室之胄”即帝王的子孙。
C.以臣弑君:弑,从杀,式声,古代专指臣杀君,贬义词。“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自己的君王。
D.黄袍:古代帝王袍服。“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
7.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6分)
8.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历史上并不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这可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验证。比如苏轼就曾在《赤壁赋》中盛赞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司马迁创作《 》也跳出“正统观念”的圈子,大胆地把项羽、吕后的传收入“本纪”中。(3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9-14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 ,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闻而悼之 悼:担心
B.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C.亡其母也 亡:死亡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谢:谢罪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行李之往来
B.设以攻宋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C.安能飞而不集乎
吾尝跂而望矣
D.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1.下无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3分)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③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④作木鸢曷,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③
12.对下列句子及加点词语的解说都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句子的意思是:于是(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句中的“偃”字和“偃旗息鼓”的“偃”字意思是相同的。
B.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
句子的意思是:说他用木头做成老鹰会飞,是可能的;说他飞了三天不下来,就是夸大。
句中的“鸢”字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鸢”字意思是相同的。
C.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句子的意思是:如果木鹰机关完备,跟木车马一样,那么就会飞上天不下来
句中的“集”字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集”字意思是相同的。
D.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句子的意思是:鲁班为此失去一只手臂,那天吴中便降下了大雨。
句中的“为”字和“为情所困”的“为”字意思是相同的。
13.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
(2)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14.无论是“儒书”还是《酉阳杂俎》,都将鲁班塑造成为具有特异功能的神人,将人塑造为神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我们称李白为“诗仙”,余秋雨在《都江堰》中写到“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民众围着他狂舞乱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请结合一个例子,谈谈你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5.在横线处写出诗句原文
(1) 陶渊明身在宦海心系田园,因此他在《归园田居》中运用比喻、对偶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 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 ”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4)白居易,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他在《琵琶行》中悲叹:“ , ”
(5)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 。
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3)题。(10分)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①,行乐须及②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③游,相期邈云汉④。
注:①月将影:月和影。②及:趁。③无情:忘情,即道家所说的超然于一切之上的精神状态。④云汉:天河。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李白自称“酒中仙”,他在许多诗中写到饮酒。下列对《月下独酌》和《将进酒》的比较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两首诗都属于古体诗,在对仗、押韵、“诗有定句,句有定字”等方面都较近体诗更加自由。
B.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同时,也都表达了面对人生失意而“及时行乐”的思想。
C.这两首诗都写了月下饮酒的场面;同时,也都委婉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借酒浇愁的苦闷心绪。
D.这两首诗前者每句五言,后者每句七言,在语言运用方面句式颇为齐整,读来节奏感很强。
E.这两首诗前者借助想象,后者则引用了典故,它们扩大了作品的容量,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2).“酒”除了能排忧解绪之外,也常用来表达离别之情,将美酒与离别之情联系起来的诗句多不胜举,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普》中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下列诗句中不具备这一特点的是(2分)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B.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C.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唐宋诗醇》中对这首诗有如下评语:“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旷达。”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月下独酌》一诗是如何通过“奇趣”表现“旷达”的。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17.下面一组连环画讲述的是《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的故事。林黛玉所说的“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句话中,“你”和“她”表面上分别指 ① 、 ② ,实际上分别指 ③ 、 ④ 。
1.这日天寒,宝玉想起宝钗近日在家养病,特来探视。两人在屋子里坐着,宝玉因听说宝钗佩戴的项圈上刻着八个字,便讨过来细看。 2.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音未了,黛玉已然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得不巧了!”宝钗忙问:“这话怎么说?”黛玉指着宝玉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3.宝钗又说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道:“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宝钗这才嘻嘻一笑。 4.薛姨妈留他们喝酒吃果子。宝玉不等烫酒,端起冷酒就喝。宝钗忙劝道:“酒要热的吃下去,发散得才快。若冷的吃下去,拿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宝玉听这话有理,忙放下酒杯。 5.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送来一只小手炉给黛玉取暖,说是紫鹃叫送来的。黛玉笑对雪雁道:“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6.宝玉嘻嘻一笑,知是黛玉指他前次喝冷酒没听她劝。宝钗虽不明前因,也能听出话音,只是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便不去计较她。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18-23题。
丹青难写是精神
北宋元丰年间的一个早春,寒风凛冽,残雪未消,万物萧条.位于金陵城郊的半山园显得格外冷清.宅院墙角处,几枝梅花却在热烈地开放.这清纯傲雪的梅花,此刻正深深地触动着一个人的 心弦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吟诵出这不朽名句的,就是这半山园的主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的主角--王安石.
千年后的一个早春,我来到半山园,寻访先生的行踪.岁月的磨洗,这里已物是人非.只见院门紧闭,院墙因白色而更显清冷.唯有几枝怒放的梅花,浮着暗香,独守着千秋的过往.院门外, 矗立 着一尊王安石的塑像,宽阔的前额,方正的脸庞, 深邃 的目光,透出一股智慧和力量.定格在半山园中的你,手握书卷,眺望远方,眉宇间显出几分忧愤,几分激昂.
往事越千年.王安石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宛若身后滚滚长江的波涛,在我们面前浩荡铺陈开来: 北宋庆历七年春,刚满27岁的你以大理评事知浙江鄞县,成为建县以来最年轻的县官.
地处宁绍平原的鄞县本是鱼米之乡.然而,由于官府腐败, 民生凋蔽 .“一民之生重天下”,在你眼里,民生比天还要重.带着对民生的深深敬畏,带着对百姓的深厚感情,带着悲天悯人的社会责任,你开始了励精图治。
把兴修水利视为头等大事.由72条溪流汇合而成的东钱湖,灌溉着沿湖50多万亩农田.因长年无人疏浚,泥沙淤积,农民饱受干旱之苦.你组织发动十余万百姓,“起堤堰,决陂塘”,使方圆80余里的东钱湖恢复了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景象.至今,“荆公堤”仍在默默地诉说着你的治水功劳,品评着你的德行节操.
熙宁元年四月的一天,春风拂柳,阳光明媚.皇宫里,神宗皇帝与身为翰林学士的你有了一次关于治国的问答.言犹未尽,你又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那次长谈,君臣相见恨晚.神宗一次又一次阅读你的奏章,感慨治国之道,大都在此奏章矣.载入史册的这次“越次入对”,轰动朝野.就这样,你被时势推上了北宋王朝的最高政治舞台.后世闻名的王安石变法由此轰轰烈烈拉开序幕.
变风俗,立法度,是你擎起的第一面变法大旗.你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敬仰君子、唾弃小人的氛围.你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改革不公平、不合理的特权制度,并以 远见卓识 理财政,图发展.在你主持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法律陆续颁布出台.“市易法”平物价,抑兼并;“免役法”把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促进生产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你主持的变法,冲破了思想的樊篱、挑战了既定的格局,也就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有人骂你奸佞,有人对你弹劾,有人把华山的崩塌诬作是对变法的报应.面对铺天盖地的攻击、谩骂、侮辱和威胁,你自 岿然不动 ,始终满怀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你喊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以想象,在弥漫着因循守旧思想的时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识!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变法抑制了豪强兼并,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收入.熙宁年间一个除旧迎新的佳节,面对新法带来的新景象,你迎着朝阳,心潮澎湃,高诵“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你自己襟怀坦白,即便担任宰相,位极人臣,仍保持着“在上不骄”、勤政廉洁的作风.妻弟千里迢迢来到京城,你招待他的只是两枚烧饼、一碟卤肉、一碗青菜豆腐汤.妻弟误会,赌气把吃剩的烧饼扔在桌上,你不声不响地将烧饼吃完.
元丰七年的春季,你害了一场重病.病愈之后,你觉得半山园也是累赘,只在江宁城内的秦淮河畔租了几间小屋.七月的金陵,酷热难耐,但你就是在如此简陋的住所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你在变法失败的无奈中发出这样沉重的感慨.你惆怅于自己一颗拳拳之心在当世得不到理解,也忧虑着自己的变法之志和洁白人格会被后人 抵毁 和误解.然而,你应该感到欣慰,岁月的流水,洗刷掉了你头上的污名,后世的人们终究得以站在公正的立场为你还原真相,并以历史的尺度给予公正的评价.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看,那半山园的梅花又一度迎风怒放.这梅花,香在墙角,香在千古,香在百姓的心间
(取材于杨晓光的同名散文)
18.文中划线词语的字形和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民生凋蔽 心弦 (xuán)
B.励精图治 矗(chù)立
C.抵毁 远见卓(zhuó)识
D.深邃 岿(guī)然不动
19.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的前两段描写了半山园的环境,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营造了凄清的氛围.
B.对王安石塑像的描写与后文对王安石经历的叙述相呼应,使人物形象丰满可感.
C.因为觉得半山园太大太冷清,所以王安石病重时在秦淮河畔另租几间小屋居住.
D.文章所选事件大多发生在春天,这只是一种历史巧合,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含义.
E.作者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拉近了与王安石的距离,便于事件叙述与情感表达.
20.文中王安石的《梅花》一诗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下列诗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D.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21.请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引用王安石《梅花》一诗的作用. (4分)
22.本文题目是“丹青难写是精神”,请结合文意具体阐释“精神”的内涵.(6分)
23.结合本文,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你的启示. (4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4.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答题。不超过150个字。
文学评论中有“性格即命运”的观点,意思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人物命运。请从下列文学作品中任选一位,简要分析其主要性格特点与命运的关系。
阿Q(《呐喊·阿Q正传》) 翠翠(《边城》) 江姐(《红岩》)
林黛玉(《红楼梦》) 孙少安(《平凡的世界》)
如今,电脑广泛应用于学习生活,很多时候,打字代替了人们书写,那么把汉字写好还有必要吗?请简述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以“秋景”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25.作文(50分)
“丹青”是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因而“丹青”成了艺术绘画的代称。“丹青难写是精神”句出自王安石诗《读史》,大意是:即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很难描绘出人的精神境界。此句既是王安石对艺术创作的深刻领悟,也是他对生活现实的清醒认识。这一充满理趣的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也以“丹青难写是精神”为题完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论证合理。
痛,是疾病、创伤等引起的身体难受的感受,也是内心悲伤的感觉。痛让我们难受,也让我们成熟。痛苦时我们脆弱,也学会了坚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关于痛的经历和记忆,请你以痛为题,完成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有描写,情感真实。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库  

本文来源:http://www.greenkl.com/monishiti/60180.html

上一篇:【四川自贡市2015】四川自贡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四川自贡市2015】四川自贡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绿色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绿色考试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